工程动态
科研进展
传媒扫描
子午工程二期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日前,子午工程二期建设成果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0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202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底青云院士向子午工程二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颁发了获奖证书。子午工程二期与一期融合运行,已成为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实现了中国地基空间环境的世界领跑。利用自主监测获取的空间环境数据,已经在我国上空空间环境特征研究,以及地球空间各个圈层之间的耦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子午工程已为神舟系列飞船、鹊桥二号等我国重大航天活动的空间环境预报提供了有效的自主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子午工程顺利建成并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国家主管部门的大量支持和指导,离不开参建单位的合力攻关,也离不开国内外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子午工程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同创新、建设分布式大科学装置的典型案例,也得益于项目法人空间中心各部门的高效协作、合力攻关。此次获奖,是子午工程二期2025年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后的首个重要奖项,是子午工程努力践行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子午工程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于2025年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2025年10月20日,子午工程二期建设成果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子午工程二期与一期融合运行,成为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目前,子午团队基于多种电离层探测设备,在特大地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我国上空特大地磁暴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极度降低,并引起高频信号中断的现象,这一成果为特大地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及对电波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证据,极大地推动了当前对电离层暴物理机制的认识(成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对发展新一代自主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保障航天器飞行安全和无线电通信导航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带来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好消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一批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正源源不断产出新的科技成果,而新的大科学装置也在酝酿之中。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带来了大科学装置领域的最新消息,也提出了他们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发展的建议。“中国天眼”核心阵建成效果模拟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中国天眼”运行升级两不误,带动当地经济收入超15亿元“这些年,‘中国天眼’已经从性能优良的望远镜转变为对用户友好的望远镜,我们打通了从观测申请、用户衔接到观测执行、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为‘中国天眼’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了铺垫和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告诉《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中国天眼”进入常规运行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眼”连续4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中被评为年度优秀设施第一名。姜鹏介绍,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超过全世界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中国天眼”相关科研成果入选《自然》和《科学》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和十大科学突破,并有4项成果入选美国天文学会亮点研究成
观测计划
执行中
0
已执行
0
待执行
0
监测设备状态
正常
0
故障
0
数据处理统计
预处理
0
入库产品
0
分发产品
0
服务用户
0
下载产品
0
传输任务统计
传输中
0
已传输
0
今日空间天气

多媒体&科普
美丽站点
宣传视频
科普知识
更多 +
  • 无线电监测设备
  • 太阳射电设备
  • 光学监测设备
  • 地磁监测设备
  • 探空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