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动态
科研进展
传媒扫描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建成的国际首个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设施,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贡献出中国方案。日地空间是人类开展航天活动、开发利用空间的主要区域。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效、通信中断、导航偏差、电网瘫痪等重大风险,威胁国家安全与民生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的建成,实现了覆盖广度、技术深度和探测精度的多维度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国空间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为抢占空间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强大助力。子午工程二期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联合8个部门的15家单位协同攻关,创新性构建“一链、三网、四聚焦”的监测体系,实现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监测。在我国本土、地球南北极区实现对近地空间(地磁、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的协同网络化监测,从而助力日地空间环境整体变化机理、空间物理基本物理过程等前沿科学研究,并为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和预警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基于子午工程自主数据在中国区域中性风的暴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性风是影响电离层-热大气层系统中物质传输、电流、动量和能量传递的关键因素。强磁暴期间,焦耳加热和高能粒子沉降扩张至中纬度地区,引起中国区域大气环流和中性成分的改变,会导致电离层正暴/负暴的现象。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区域的细致研究和分析,近些年来子午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区域精细化研究提供了条件。近日,空间中心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空间天气模式中心、电离层与中高层大气研究室团队与芬兰奥卢大学蔡磊教授、克莱姆森大学鲁娴教授等人合作,基于子午二期的自主数据探究2024年母亲节强磁暴期间中国区域中性风的响应,研究中性风对电离层负暴的影响,分析电离层极区对流对中低纬中性风的增强作用等。图1.中国区域子午工程地基台站及周边观测设备分布。包含11个DCOI光学干涉仪(测量中性风)、3对 CN-DARN 雷达(计算电离层对流)和77个GNSS接收机(反演TEC)。结果表明,在母亲节强磁暴的主相期间,子午工程首次观测到经向分量最大振幅约为 400 米/秒的强赤道向中性风。在东亚扇区,5 月 10 日夜间,中国及邻近地区上空的电离层负暴伴随着这一增强的赤道风。此外,
他们带来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好消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一批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正源源不断产出新的科技成果,而新的大科学装置也在酝酿之中。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带来了大科学装置领域的最新消息,也提出了他们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发展的建议。“中国天眼”核心阵建成效果模拟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中国天眼”运行升级两不误,带动当地经济收入超15亿元“这些年,‘中国天眼’已经从性能优良的望远镜转变为对用户友好的望远镜,我们打通了从观测申请、用户衔接到观测执行、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为‘中国天眼’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了铺垫和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告诉《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中国天眼”进入常规运行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眼”连续4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中被评为年度优秀设施第一名。姜鹏介绍,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超过全世界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中国天眼”相关科研成果入选《自然》和《科学》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和十大科学突破,并有4项成果入选美国天文学会亮点研究成
观测计划
执行中
0
已执行
0
待执行
0
监测设备状态
正常
0
故障
0
数据处理统计
预处理
0
入库产品
0
分发产品
0
服务用户
0
下载产品
0
传输任务统计
传输中
0
已传输
0
今日空间天气

多媒体&科普
美丽站点
宣传视频
科普知识
更多 +
  • 无线电监测设备
  • 太阳射电设备
  • 光学监测设备
  • 地磁监测设备
  • 探空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