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动态
科研进展
传媒扫描
子午工程:2025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二等奖
11月5至7日,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在喀什召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李晖副主任在会上作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2025年度运行工作报告,子午工程总师徐寄遥、子午工程中心参加年会。本次会议共有23个设施参与角逐,单体大科学装置占据主体。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后,面临一期、二期融合运行巨大挑战,今年首次以整体的面貌初次亮相院运行年会。经与会专家评选,子午工程喜获二等奖。评议年度内,子午工程数据产出量大幅提升,用户增幅显著,数据管理能力跨越式提升。面向国家空间天气预报保障的重大需求,首次清晰刻画“磁层能量注入→电离层-热层耦合→电离层极端响应”完整因果链条,为空间天气模型优化提供关键约束;自主构建Kp/Ap指数预报模型,支持提前2-3天的空间环境预报,实现了针对国际预报模型的完全替代。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依托子午工程,推动国际子午圈项目在科学界先行启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地基监测能力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许。未来,子午工程将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空间天气预报自主可控持续发力,向“出好成果、出大成果”不断迈进!
子午工程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工程于2025年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2025年10月20日,子午工程二期建设成果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子午工程二期与一期融合运行,成为国际上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目前,子午团队基于多种电离层探测设备,在特大地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我国上空特大地磁暴期间电离层电子密度极度降低,并引起高频信号中断的现象,这一成果为特大地磁暴期间的电离层响应及对电波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证据,极大地推动了当前对电离层暴物理机制的认识(成果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对发展新一代自主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保障航天器飞行安全和无线电通信导航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带来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好消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一批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正源源不断产出新的科技成果,而新的大科学装置也在酝酿之中。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带来了大科学装置领域的最新消息,也提出了他们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发展的建议。“中国天眼”核心阵建成效果模拟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中国天眼”运行升级两不误,带动当地经济收入超15亿元“这些年,‘中国天眼’已经从性能优良的望远镜转变为对用户友好的望远镜,我们打通了从观测申请、用户衔接到观测执行、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为‘中国天眼’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了铺垫和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告诉《中国科学报》。2020年1月,“中国天眼”进入常规运行阶段。“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眼”连续4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中被评为年度优秀设施第一名。姜鹏介绍,目前,“中国天眼”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超过全世界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中国天眼”相关科研成果入选《自然》和《科学》评选的2020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和十大科学突破,并有4项成果入选美国天文学会亮点研究成
观测计划
执行中
0
已执行
0
待执行
0
监测设备状态
正常
0
故障
0
数据处理统计
预处理
0
入库产品
0
分发产品
0
服务用户
0
下载产品
0
传输任务统计
传输中
0
已传输
0
今日空间天气

多媒体&科普
美丽站点
宣传视频
科普知识
更多 +
  • 无线电监测设备
  • 太阳射电设备
  • 光学监测设备
  • 地磁监测设备
  • 探空火箭